影 讯 首页 > 新闻资讯 > 影 讯

记忆40年 | 于文国:平民视角

1978年,小岗村的“大包干”及后来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从“填饱肚子”的基本需求到人民生活水平与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翻天覆地。改革的红利永远惠及人民,摄影师的镜头永远朝向人民,记录国家民族的光荣与梦想。影像涓流,诚心汇集一个时代的珍贵记忆。


40年,物换星移,岁月如歌。本报“记忆40年”专栏以一组相对固定且单刀直入的问题,给摄影家提供一种梳理的思路,给读者朋友提供一些真正的干货。


希望更多摄影人能从这些鲜明且坚定的影像中回首来路,不忘初心,汲取智慧,继续前行。

于文国   

工人日报原摄影部主任。6次获得中国新闻奖,90多次获得过国际、国内新闻、纪实摄影比赛的奖项。先后获得过全国十佳青年摄影记者(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记者“金眼奖”(1993—1999年连续三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 全国抗震救灾模范(2008年);第十三届长江韬奋奖(2014年);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16年)等荣称号。


于文国

摄影作品

1978年9月12日,驻辽宁省本溪市的基建工程兵三支队的战士正在军营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早8点新闻广播。这是他们政治学习的规定内容之一。


1988年11月,贵州省六盘水市街头市民排队最后一次领取肉票。


1988年11月,贵州省六盘水市街头市民排队最后一次领取肉票。


1993年9月,温州市一家餐馆的服务员将客户电话预定的饭菜送到一幢9层楼的居民楼的客户家中。这是改革开放后我国最早期的餐馆外卖服务。


1995年1月,5万名纺织女工经过多道关口,其中18名女工脱颖而出成为“空嫂”,她们年龄最大的36岁,最小的28岁。被培训后在上海虹桥机场举行登机仪式。


1996年6月,贵州省赫章县, 此时此地,因家家户户从事土法炼铅芯活动,致使村庄淹没在一片炉窑和烟尘之中。


2006年5月,山东聊城。    


2017年8月13日,本溪地区高温,本钢7号高炉大修现场环境温度40摄氏度左右。辽宁省本溪市因本钢的污染,曾被称为“我国唯一在高空看不见的城市”。近年来,污染大户本钢加大力度治污,本溪市正在成为绿色花园。    




一位印象最深的拍摄对象

      2002年8月,青海格尔木至拉萨的青藏铁路全面开工后,我参加了由工人日报总编辑带队为期半个月的采访。回京后曾有人问我青藏工地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我第一反应竟然不是一路上那些向生命极限挑战的特殊经历,反倒是几个非常普通的生活细节。后来一想,这恰恰证明细节在新闻摄影作品传播中入脑、入心的重要性。

      经过是这样的:8月29日至30日的凌晨两三点钟,我因上青藏铁路工地前有点轻度感冒,在工地患了轻度急性肺炎,就在工地临时医疗点里打了三次点滴。一位把自己备战高考的女儿搁在合肥基地,只身来到海拔近5000米高原的女大夫在聊天中向我讲述了一件事。入夜,因高原反应等原因无法入睡的她,经常起床和同伴坐在宿舍外的建设工地旁,高原的夜空晶莹如洗,伸手可摘的星星、头顶划过的白云、悬挂在低空硕大的月亮相映成辉,两位白衣天使陶醉了,不经意间抓起身边的石子向前方抛去……日子久了,当他们醒过神来时,发现抛出去的小石子竟然堆成了坟头那样大。看着自己的“劳动果实”,其中一位说:“要是插上一面红旗就好了。”另一位听了后喜出望外:“对呀,那就插上我们中铁四局的队旗吧!”就这样,夜空中、晨曦里、白云下,在那座小山头上就迎风飘起了一面带有“中铁四局”字样的队旗。我问她:“你为什么会想到要插上中铁四局的旗子而不是别的什么?”她笑着回答说,“我是中铁四局的职工啊!”

听着她平静的道白,我也陷入了沉思。多年来,尤其是当时的中国社会,对越来越稀缺的“职工凝聚力”和“精神高原”,两位女大夫的行为做了最好的诠释。



最满意或影响力最大的作品


小煤窑矿主与矿工

      曾有多人问过我的代表作是哪一幅。其实,我没觉得自己已有了代表作,因为我还在拍。比较满意的倒是有几幅,比如《小煤窑矿主与矿工》。拍摄这幅作品前,我曾特意将胡鞍钢的《中国西部贫困报告》等书籍和材料找来进行研究。应该说,做了一定的综合准备,当然,到了现场仍然触目惊心、触动巨大。再比如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的《脊梁》、《生命筑长堤》、《救灾途中》等等,在现场看到子弟兵们为抢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舍生忘死的场景后,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感恩和感谢油然而生……

最认可的他人评价

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李舸、中国文联摄影艺术中心主任刘宇、《北京青年报》编委胡金喜和于文国在《于心无悔》摄影展现场。 刘斌 摄


      在2017年底举办的《于心无悔》摄影展览上,观众给我的留言写了满满四个签到本,让我十分感动。其中,新华社的陈小波在留言簿上写了这样一段文字:“很多年以后,中国历史要感谢一个叫于文国的摄影者,那么多角落,那么多细节,那么多生命的呼告,那么多卑微而不屈的灵魂,都被他记录下来了。”让我喜欢这句话的主要原因在于,她进一步阐明了记录类摄影人多半的生命力和社会价值应该在身后,而不单单是在当下的专业特征和行业规律。

       当然,历史记不记得于文国的名字并不是最重要的。


职业生涯的总结

  刚刚参加工作时,目的就是为了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做了专职摄影记者后,“不给历史留下空白”的从业理念逐渐成为一种自觉。我想,这是摄影记者应该具有的情怀和追求,我有幸做了一件自己愿意做的事情。一位当年的老同事看了我部分作品后由衷感慨:没想到你这些年一直心无旁骛地拍照,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所以,虽然有苦有累有危险,但我乐在其中,甚是欣慰。 

  在职业生涯中,有一个经历对我后来影响很大。那是1983年,上海宝钢一期工程建设时期,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蒋铎老师去采访,我们给他安排的宝钢外宾馆他不住,而在工地上二十冶的一个工棚里悄悄地住了下来。我看到他不扎堆、不摆拍、不张扬,戴个安全帽在工地上抓拍。后来,看了他在人民日报一版的作品时,我震撼了!再后来,我们成了师生……

  40年来,我们的国家从一个农业国到工业化又到今天的现代化……可以说,是一个波澜壮阔和剧烈震荡的大时代。我自身也经历了从学生、农民、军人、工人、新闻记者等多种社会角色的转换,这对我在采访现场更深层次地理解不同社会角色的喜怒哀乐和酸甜苦辣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前提。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张照片,在湖南处于转型阵痛期的资兴矿务局职工生活区的一面墙上,一条“闲来麻将不可少”的旧标语之上,新增一幅“咱们工人有力量”的新油画。由此,一幅《旧标语、新油画》纪实摄影作品诞生了。我想,它至少是一段历史变革的符号之一。


作品的主要线索

国家大事、重要工程、重大新闻、百姓生态我都在关注。20余载报道“两会”,十几年的本钢、宝钢的锤炼,青藏铁路、三峡、鸟巢、南水北调,91、98抗洪、张北、汶川地震……等等。

然而,我的镜头里呈现最多、传播最广的作品多来自平民视角。我觉得在作品拍摄的切入点上以人民为中心十分关键。咱们算笔大账,如果你的作品只是以权贵为受众传播基点,那它只是一个小众,传播量一定很小。而如果从百姓的情感和共鸣为切入点,这个受众群的数量是巨大的,更何况许多权贵也曾有过普通人的经历。这也是这些年来我的切身体会。


摄影改变了什么

在参与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有一个支点,作家是一支笔,主持人是一个话筒,裁判员是一只哨子……而摄影家的支点是照相机。在我看来,因为新闻纪实摄影对社会的参与度非常高,所以,极富挑战性,我乐此不疲。然而,能够做到“精准记录”不是件易事。知现实,才能看得准发展节奏和脉络;懂历史,则能找准坐标点和参照系;要善于横向比较国际的、国内的、同行的,等等。摄影记者四肢必须发达,但头脑绝不简单,否则拍出来的只是一地鸡毛。也就是说,行万里路,还要读万卷书,还要勤于思考,多一份理性就会少走一点弯路。



新时代的关注点

现在,国家在转型时期,这个时候最出照片,我会全力关注。

另外,我们应该努力构建摄影界成熟、自信的文化生态。今年以来,在纪念改革开放40年的活动中,媒体上传播的多是照片为主的内容,这说明在历史的重要节点上体现出了摄影独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给年轻同行的建议

在纪实摄影作品中,最大限度集“记实、记事、记史”+ 精彩瞬间”于一体;在职业追求中“有所为有所不为”;记录类摄影是长线产品,急功近利多数会失望,所以要“耐得住寂寞”;多多“记录民族奋斗史和文明进程”;汗水、泪水、血水,哭声、笑声、歌声都在摄程之内;大感情、大视野、大担当,等等。

唯如此才收获。用人生之厚度赢得作品之长度……



用过的相机

在部队时,用的是双镜头海鸥B型照相机,之后是海鸥DF。在宝钢报用的是佳能的一款消费机型,当时是700多元一台。进入工人日报开始使用尼康专业相机系列,FM2、F3、FM4、FM5;D1、D2、D3、D3X等。现在我随身带的是索尼微单系列,主要是为了“动静小和不显眼”。











发布:2024-04-22        浏览:196 次
copyright(c)中国工业摄影网    辽公网安备 21010602000313号   辽ICP备2021001119号-1    技术支持:逐日科技   
返回顶部